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六年级数学对理解题意的思维训练的实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现在的数学学习中离不开理解题意,从近几年的试卷分析可以看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思路、道理、性质的综合型题目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这类训练和题型,这和人们普遍地喜欢从事重复性劳动有类似之处。

对于前文出现的问题,我回想之前的解题方式是——读题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读题和审题通常很简单,一般都是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点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找关键词、画线段图等),对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甚至画出“方框图”用箭头表示推理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但考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课堂上多次讲过的同类型的试题,考试时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得不对。原因何在?学生是怎样解题的?他们真正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为了找出答案,我们班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采取了分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方式:一半的学生读完题目,继续采用之前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另一半的学生则反复读题,读完后将题目遮住,并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将题意表示出来。初次进行时,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多孩子在读了4-5遍题目时,竟然仍不能描述题意,更有不少孩子将题目看成了语文课文,不自觉地一字不漏地背诵。这就和我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只能由我做出干扰:只需要意思相同,不可以原文背诵。看到这个现象,我不禁一身冷汗,平时我们多鼓励孩子创新,自行探索,努力追求开放的课堂,但还是有好多孩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之后的课堂,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全班进行描述理解训练。初期是困难的:前言不搭后语,描述错误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说了一半不知道下面什么了?更别提去发现题目中的难点、陷阱了。为了度过这样的困难期,我和孩子们商量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即一道题目4人齐读,然后一起描述,彼此补充。就这样磕磕绊绊地总算将题意理解清楚了,描述完整了。这时又有新的情况出现了,小组4人渐渐地变成了组长的一言堂,部分孩子成为了应声虫。组长说完,没有任何补充;组员说完,直接请组长补充。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少数孩子又开始偷懒,关闭了大脑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我们又采取了不同的分组。见解较多的记忆力较好的孩子成为一组,组内描述讨论热火朝天;相对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记忆能力较差的孩子成为一组,经常出现4人大眼瞪小眼,不发一言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了表扬鼓励的方式。在我的鼓励和其他孩子的掌声中,部分落后的小组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相信取得成功的快乐会让他们留恋,并化为努力思考,理解题意的动力。

有次训练中遇到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78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20%,甲对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几天?部分理解题意训练不到位的学生在描述时能记得780米,60米,多20%,先120米,但到了解题时他又会忘记最后加上甲队开始修理的两天。也就是在记住一些关键点的同时,不能兼顾到解题的全面。但在小组的合作中,一些落后的小组也能正确求解。尤其记得赵陈同学,他没有记住多20%这个条件,但他注意到了最后要加上甲开始修的两天,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肯定。那天赵陈同学都是一副开心的模样,感觉世界都变得更加美好。

本学期时间较短,我们班的理解题意训练未能取得最终的结论,但我认为得到了一个整体相对明显的提高。一些较认真、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提高,在一些图形变换的或者是转化的难题中体现地尤为明显;部分较为懒惰、怕写怕动脑的孩子也有提升,他们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题意的描述,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的正确率有了提高,顺带在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字数也有所增加。我总结思维的训练并不是一撮而就的,毕竟部分孩子怕动脑,怕思考已成习惯,看来在思维训练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