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我思故我在 ——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习惯探微

发布时间:2020-07-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现状扫描

⒈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某一个问题时,总有某些学生不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研究,在一旁认真“倾听”,等着“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独善其身,坐等问题的结论;

⒉挠头搔耳,不知所措。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解决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一些巩固练习题,某些学生又是“挠头搔耳”,又是“长吁短叹”,不知所措,最后干脆直接向别的同学询问过程,或者抄别人的答案!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太难了!我不会”!;

⒊见风使舵,人云亦云。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时,经常会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们听懂了吗?”,或者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时,也会问:“这个同学的回答你们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听明白了”、“我同意”。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被表面的“光环”遮蔽双眼,应该扪心自问:“这样的回答是学生真实意愿的反映吗?难道所有的学生都听懂了?”细想一下,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答案正确的学生以为懂了,不再思考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否有其它的解题方法;二是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似懂非懂的,解题结束后不再质疑答案的正确性;三是学生对于老师提出问题完全不懂,但是碍于脸面,觉得别人都懂了,自己不懂“丢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尖子生跟着老师走,中等生跟着尖子生走,后进生跟着全班走”的局面;

心情浮躁,疲于应付。家长经常反映某些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孩子往往还没静下心来仔细地读题,厘清题目中条件和问题,寻找出合适的解题策略,就急于来询问家长解题的过程以及答案,“交差”完事!

思维替代,大包大办。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见学生回答,怕影响教学进度,于是自己急于讲解思考过程。这样缩短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实现了“思维替代”。久而久之,学生就懒于思考,不愿思考。

与以上类似的情况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其实,这些现象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独立的思考习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亦有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认识

宋代教育家程颐说过:“学为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可见,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数学学科,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考就没有数学,学好数学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会数学地思维!独立思考要求个体面对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培养这种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要求:“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交流”……

三、策略“支招”

⒈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意识,即个体对于某件事情的想法或者动机,它是个体完成某件事情的动力,体现的是个体发展的“内驱力”。一般来说,成绩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就越强,不迷行权威,不被其他想法所左右,思维的稳定性强,相信自己,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内化为个体较强综合能力,从而又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的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采用“放手”的方式,为他们提供难度较高的问题;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励”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后进生应采用“引诱”的方式,为他们提供难度偏低的问题——跳一跳就能够够到,让他们尝试解决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他们感受到独立思考带来的成功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另外,教学中我会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独立思考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例如在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高斯求和”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以及价值。又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结合“你知道吗”中对于数学家为了使圆周率逐步精确所做的艰辛努力,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数学家们的独立思考,甘于寂寞,才能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也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⒉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于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每堂课必有“合作”,甚至将是否有合作视为课堂成败的“法宝”。其实,某些“异化”的“合作”已然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明确:对于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自己独特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交流,势必会影响个体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桎梏思维能力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课堂的表面的“繁盛”只能是一种“假象”,多数孩子只是“滥竽充数”,合作自然也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已。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设计研究问题时,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这种带着自己想法的交流才是高效的,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真正的“头脑风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出示例题,学生列出算式后,我先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小组交流,讨论后提炼出本小组的最优方法并在全班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不再是流于形式,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即使有些想法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才能体现每个个体的价值。小组交流不再是个别优等生的“一家之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弱势个体”能够在交流中反思自身思维的不“短板”,借鉴别人的优势,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个体能力的提升,这也是独立思考的终极目标所在。

 另外,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能立刻让学生回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学会延迟判断。研究表明,当教师将等待的时间从3秒提高到5秒时,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人数就会有所减少,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有所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提高。

教给独立思考的方法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结果,更要关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学习方法以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让学生静下来心来仔细的“品题”,祛除心中的那份“浮躁”,沉潜于题目中的信息,厘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而寻找合适的解题思路,到达“成功的彼岸”,体验成功的乐趣。具体来说,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1)这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2)能否重新叙述这个问题?能否想出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实施这个策略?学生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找解题策略的方法。

当然,有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并不代表学生能够正确解题,教师还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强调转化、数形结合、数学模型等基本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画图、列表、列举等解题策略的选择,多管齐下,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方式中 解决问题、感悟方法,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