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不可或缺的习惯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一些课堂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热闹,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笔者从随堂听课中发现,以下几种现象在课堂中比较普遍。
1.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出,唰地一声,学生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并大声喊道“我、我……“,而教师只能指名部分学生回答,没被叫到的学生则唉声叹气,不再去听讲。学生的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就大声嚷道:“错了,错了,我来说”
2.数学操作实验完毕,学生汇报得绘声绘色,但是其他学生却仍然忙于自己的实验操作。
3.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善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4.有的学生乍一看是在认真听讲,但仔细看却发现他们只是机械地坐在那里,机械地听,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甚至走神想别的事情了。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没有掌握倾听的方法,更没有养成倾听的好习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全家都围着他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总认为自己想的说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针对这些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怎么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听。倾听不是录音,不光要仔细听,还要用心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懂得尊重别人。如果他人讲得有道理,则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不认同他人的观点、想法,也不要随便否定他人的意见,更不能嘲笑和起哄,可以真诚地用合理、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我想补充……”“我有不同意见……”。这样的倾听交流,能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既有利于得出结论,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评价交流使学生想听。学生除了会听,还要听懂。学生若只是动耳听老师的讲解或同学的发言,而没有动脑筋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理解老师或同学说的是什么,更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学会思考,然后作出评价。
如在学习认识路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出示认识路线的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课本中的练习,接着我没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而是让一个学生汇报他的想法,其他学生如果完全同意他的说法,就拍一次手,这时,学生可来劲了,一个个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当那个学生回答完后,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拍手声。
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爱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解、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枯燥难懂的知识,使学生想听、爱听。笔者听课很多,最令我难忘的是北师大附小的华应龙校长上的一节展示课“圆”。整节课的设计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像磁铁一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睛专注地看着华老师,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大家或转过身子、或侧着身子,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认认真真地听着并思考着。40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可孩子们浑然不知,直到华校长的课件上出现“下课了”几个字,孩子们还是恋恋不舍。这样艺术而生动的课堂,何愁学生不爱听,不想听?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我们时常提醒、时常督促。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