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感(六数)

发布时间:2020-10-2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核心素养”似乎已经成为了“热门词汇”,各类教育杂志、专著邀请教育“专家”诠释着自己对于对“核心素养”的独特理解。而作为底层的一线教师似乎摸不着头脑,有种“乱花渐入迷人眼”的迷茫。“空中楼阁”般的教育理论赘述似乎不能提起广大教师的兴趣,“核心素养”在教育的漩涡中盘旋。

然而,《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给广大一线教师送来了知识的“甘霖”,指引广大一线教师从认识的“混沌”走向思维的“清晰”。本书由林崇德教授主编,集中众多教育专家的智慧,从整体上展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和分析,遴选、界定并建构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的宝贵的理论参照。

一、内涵剖析——梳理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

    放眼全球教育,显然,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顺应当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创造性、批判精神、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虽然近十年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填鸭式”、“灌输式”等诸多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着课堂的“面貌”。但是,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课堂“繁荣”的背后是否真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抑或是教师无形的“操纵”?归根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课堂“游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举步维艰地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虽然很迫切地想在课堂“阵地”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今后的人生奠基,但囿于教育理念的滞后,在操作层面上却无从下手,倍感茫然。与大多数杂志探讨核心素养的文章“零散”的探讨不同的是,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宏观层面把握核心素养概念的历史纵向演变历程与横向研究状况,同时,针对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一词具有多种表述的问题,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概念辨析。进而,提出了核心概念的定义,厘清了核心素养的特征,并围绕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本书综合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和养概念内涵的定义,同时考虑了我国的教育实际,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就是 “教育需要培养什么人”?这样言简意赅的描述对于指导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也契合了国家教育总目标 ,同时为课标的修改和完善,学生评价体制的改革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二、立体建构——不同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内容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的心中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是不同的。本书坚决否定“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借鉴、分析国外国际组织、国家成熟的核心素养体系,“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实际,从多层面、多视角为我们立体建构出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首先,融汇古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素养”。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等主要思想构成了我国统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即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道德观念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当代人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构建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核心素养体系仍然具有强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博采众长,融汇古今,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核心素养”,将它们融入现代教育培养要求中。

其次,全面调查,归纳符合全民意愿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本书中归结的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绝对不是专家的“一家之言”。为了深入了解普通群众、教育专家、普通教育工作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组一共在全国5省市召开了48场小组访谈和33次个别访谈,形成了351万字的访谈文本和566份有效问卷的编码和统计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研究团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做好的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大量真实、翔实的研究资料。

第三,关注核心素养的课标分布,为课程改革做好铺垫。在综合核心素养国际比较研究结果以及前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最终整理并界定出了36种核心素养指标研究团队通过对课标的分析,归纳出36种核心素养,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了各个核心素养在个每学科中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与学科学习相关的素养的培养,忽视与生活先关的素养,这其实也体现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严重不均衡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为我国重新修订课程标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化提供了依据。

三、“大数据”说话——彰显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

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团队的力量能够为研究助一臂之力。本课题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方法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课题组通过广泛采集数据,进行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剥离出数据背后隐藏的事实。

不少老师惧怕微型课题的研究,认为繁琐、无用。因此,往往为了完成“任务”,“闭门造车”式的“粘贴”、“复制”,最后形成所谓的“研究成果”。其实,这样的“成果”毫无教育研究价值,也不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真正的课题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形成结论。比如许校长主持的课题《剖宫产儿童的学习关怀研究》就以大量的数据为实践支撑,探讨了剖宫产儿童身心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学习的影响,从而探索出对剖宫产儿童的学习关怀之路。

四、落地有声——关注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理论的建构倘若没有了实践的检验,只可谓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成为不接地气的“文字”赘述。追求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在课堂落地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平台”。本书通过对一些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实践层面上的探索进行相应的总结,进而提出对我国落实和推行核心素养的借鉴和启示。

在“依据核心素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修订课标与重组教材”的顶层设计之下,广大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方法和路径。今年我校举行了“南通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专题研讨活动”,从提供的多节示范课中,可以初步端倪出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让学生真正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认识千米》,教师打破常规,没有告诉学生第五个长度单位是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进率”经验猜想出第五个长度单位——“十米”,从而自然的引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这一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符合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学生在观察、猜想中经历了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创造和创新、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等诸多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其次,重视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学。很多人都学过数学,可是又有多少人成年之后在生活中会用到教师讲过的那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呢?其实,忘掉数学知识本身后还存在于人意识中的那一部分东西——数学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即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学科的价值所在,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认识分数》一课,通过对一幅图的观察,学生说出了三个不同的分数,教师将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充分的交流、思辨,教师适时点拨,在师生的双向对话中建构分数的意义。

第三,开放的课堂样式。“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亦步亦趋”以及“乒乓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部分教师惟恐学生不会,抑或学生说出的答案自己无法应对,因此,提出“碎片化”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师应该设计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发展素养。

第三,重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我国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教师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力的引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我校作为先行者,已经走出的有益的尝试。例如“雏燕起飞计划”、“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等等。另外,家庭教育的配合也会加速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专家进行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家长充分利用好课堂和家庭这两大“阵地”,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