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3-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⑵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师问生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从来不敢超越教师所提问题的范围,这样就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们已经从意识上认识到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研究问题,营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交流,勤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造力。但事实上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一转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落实,有些现象还只是浮于表面。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加大教师民主思想的引导和转变。

日本一所特殊学校,一个班级只有3个学生全是弱智。老师教8+3=?时,老师先放了3个积木,学生全答对了。再放8块,问一共有几块?3个学生一时无语,等到八分钟,才有一个学生举手说等于11.老师又鼓掌又跺脚表扬他,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让你做对了,你将来有可能做日本首相。到那时,可别忘了到母校来,别忘了我叫你数学。”这位外国老师够耐心,等到第八分钟,最后还对学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表扬。而我们的教育者呢?也许等不到两分钟就制止了学生的思考,打断了他们的思维。所以我们要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最先要做到的就是宽容地对待学生,并学会等待。

老师的宽容和真诚的期待以及耐心的等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揭示,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在一定的影响下或恰当的引导下,他们都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深挖教材中的题例内容,使它能够成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同一研究对象,能从不同的角度、结构形式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去探索,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32-7”时,教师利用小棒使学生理解并学会了教材上的方法,先算12-7=5,再算20+5=25,然后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争当“小小数学家”,“创立”自己的解题方法。于是学生欢欣鼓舞,个个开动脑筋,积极讨论后,出现了数种解法:

⑴10-7=3,3+2=5,20+5=25;

⑵30-7=23,23+2=25;

⑶32-2=30,30-5=25。

……

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法,教师都予以充分的表扬,称赞他们是“小小数学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看到思维这么活跃的学生,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当学生乐于思考时,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创造一切。这样,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尝到了自主探索、想象求异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华的早餐中湿粮有牛奶、豆浆、稀饭,干粮有馒头、鸡蛋、油条。请大家帮小华进行营养搭配,每餐最少吃一种干粮和一种湿粮,想想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学生在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开启了思维的大门,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份惊喜;老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宜于他们去创造的数学内容和生活情境,学生的潜能才回得到不断地释放,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关键处引导学生一下,难点处拉学生一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素材、指明自主探索的方向。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 ⑶“有发明的人,都是以头脑指挥他的行动,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的头脑。”⑷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小时候就开始,引导和教育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就会触发他的精神需要,促使他去自主探究,这是教师只要稍加唤醒和激励,那么学生就会付诸于行动,手脑结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体验成功。因此,诱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四、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是一个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课中,教师应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形式,通过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和伙伴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对材料进行类比、分析、归纳,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