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让自主探究点燃推理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1-03-2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不久前听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

一、自主探索,在归纳中合情推理

归纳在数学中尤为重要。拉普拉斯说:“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研制、开发、生成出了适合学生认知特点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参与,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归纳。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的课老师先从画画开始,如果老师画的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谁能画出另一半?(在黑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画出另一半。)

师:图形中存在这样的对称现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中也存在这样的“对称”现象。(在黑板上分别写出3道算式,让学生说出“对称”的算式。)

41×28    (82×14)

24×84    (48×42)

69×32    (23×96)

师:只会写这样几个“对称”算式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能发现这些“对称”算式之间的秘密就了不起了。如果让你们来研究这几组“对称”算式,你会研究什么?会有什么猜想?

我会研究它们的积是多少。

我会研究它们相差多少;

它们之间的积可能相等。

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它们的积是多少?(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估算出结果)

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估算?先往大里估,再往小里估。

往小里估它们的结果就怎样了?

相等。

能不能光靠估算判断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那还等什么,快用草稿笔算出结果。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

波利亚说:“所有聪明才智的获得,往往是通过猜想游戏。当面临新情况时,我们就从某个猜想开始。”教师从图形的对称到算式的对称,步步推进,学生自觉地产生猜想,继而通过估算、计算验证猜想。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交流自己的判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合情推理能力。

二、大胆质疑,于疑虑间辩驳推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与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出某些结果,是“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帮助我们猜测和发现结论,但未必可靠。

【教学片段二】

同学们对这个结论有没有不同意见?同意的请坐正,不同意的请举手。

再举个例子:36×42     24×63

对于这个结论你们深信不疑吧?

是。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主人买了一只公鸡,他第1天给公鸡喂了一把米,第2天给公鸡喂了一把米,第3天也给公鸡喂了一把米,就这样,到第99天还给公鸡喂了一把米,第100天公鸡想也应喂一把米,究竟怎样呢?

会喂一把米。

会把它杀了。

到了第100天主人家里来了客人,就把公鸡给杀了,成了桌上的美味佳肴。公鸡99天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举了4个例子就能证明是对的吗?

有的学生开始动摇,试着举例子,然后把正确的归为一类,错误的归为一类。

只要找到一个错例就能推翻刚才的结论。

教师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现象与它所反映的客观本质,用错例辩驳推理,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勇于质疑的精神,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辩证思维的启蒙教育和谐统一。

三、比较综合,恰探究处完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但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等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思辨中综合、在探究处完善,养成“言而有据”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三】

为什么老师写的算式都是相等的,而你们写的却有不相等的呢?难道里面还藏着什么秘密吗?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写的算式。

发现秘密的同学请举手。

十位上相乘的积和个位上相乘的积相等。

要想把这个结论完善一下,怎样修改?

讨论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

对于这个结论你们相信吗?深信不疑的请坐坐正,如果有一点怀疑的请举手。

有的相信,有的半信半疑。

这时候该干什么?应该举什么样的例子呢?

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观点。

课上到这里,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我想同学们不仅这个结论感到好奇,可能还会想两位数乘法中存在着这样的“对称现象”,三位数、四位数呢?加法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出今天的课堂。

学生通过计算“沾沾自喜”地发现规律,接着“半信半疑”地验证,到“恍然大悟”时的比较和再次举例验证,在探索计算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与否定,思维激荡。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培养,推理能力能够得到训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