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借助几何直观 挖掘数学本质

发布时间:2021-05-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窗体顶端

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是借助几何直观,挖掘数学的本质。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有助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数学概念、法则的学习,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都可以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1.借助几何直观发展概念表征能力。

信息在人脑中有多种表征方式,而形象性的表征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几何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数学的直观,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概念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下《认识千以内的数)中“认识1000”时,教师一般引导学生认识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但是这样抽象的表述无法让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到1000究竟有多大。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1000的结构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图。在脑中经历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的过程。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每层是100个小正方体,10层是1000个小正方体的形象时,让学生通过计数器表示出1000,最后学习如何书写“1000”这个数。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通常注重算法多样化,对算理重视不够。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应以更直观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片段。 首先,借助点子图研究算法。教师出示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利用它再次寻找计算的道理。其次,学生用点子图汇报解释问题。出现以下情况:12×7×2、14×6×2、14×4×3、14×2×6、12×10+12×4、12×5+12×5+12×2。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方法: 12×7×2、14×6×2、14×4×3、14×2×6都是把12或者14分成了若干个份之后进行计算。12×10+12×4和12×5+12×5+12×2,分别求几个几(份总关系),最后把积相加(整体部分关系)。既有份总关系,又有整体部分关系。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先分再合。分的目的就是将大的分成小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实际上就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与此同时,还可以多种算法与竖式建立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如横式与竖式建立联系。请学生思考: 12×7×2、14×6×2、14×4×3、14×2×6、12×10+12×4和12×5+12×5+12×2谁与竖式的计算方法一样?找到答案:12×10+12×4和竖式有关系,竖式中第一个积是12×4,第二个积是12×10,把两个积相加就是168。结合点子图说一说整式计算的每一步依据。教师提问:在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四句口诀的结果,这四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 学生带着问题在点子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学生在图中找到每步计算的依据。每排有2个点,有这样的4排,就是2×4=8;每行有10个,有这样的4行,就是10× 4-40;每行有2个,有这样的10行,就是2×10=20;每行有10个,有这样的10行就是10×10=100, 把他们相加就是8+40+100+20=168。

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利用点子图通过多种计算的方式,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学生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2.借助几何直观,发展问题描述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以文字形式表述问题比较抽象。如果能把抽象的问题以直观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画,学生将易于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画图策略,启发学生通过画几何图形来描述问题。如苏教版三上有这样一道思维拓展题:有一袋糖果,小红吃了这袋糖果的一半多1颗,小明吃了剩下糖果的一半多1颗,小强吃了剩下的8颗糖果,请问这袋糖果原来有多少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果不使用几何直观,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表象与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逐步还原题目中的条件,这将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阶段应用很广泛,如使用线段图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用韦恩图。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阶段应用很广泛,如使用线段图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用韦恩图(集合圈)表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使用矩形图求面积等等。

3.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分析推理能力。

直观推理是数学直观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几何图形进行比较、分析和想象让他们进行直观推理,进而探究出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关系,建构数学结论。为了便于理解,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相关图画和图表,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形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苏教版六下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底面积为9平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圆柱体钢块熔铸成一个圆锥体。如果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其实,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活学活用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理解此时圆柱与圆锥的高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什么圆锥体的高应当是18厘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对于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讲,借助几何图形是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图像直观、形象、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思考,如果学生能将某个问题转化成图像,就整体把握了这一问题。通过尝试画出草图,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4.避免几何直观的局限性。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应及时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上升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形象的剥离和认识的飞跃。例如:教学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等图形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用硬纸板剪出这些图形。在这些直观形象的图形的暗示下,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三角形就是三角形状这样的“平面”,平行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状这样的“平面”,圆形就是一个圆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抽象,将它们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三角形实物,然后出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最终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内涵。在发展学生直观思维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几何直观这一学习策略,避免将其“神圣化"。如解决下面这一问题时,学生将体验到几何直观的局限性:有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现在把这张纸片按图5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6所示重新拼合,就得到了一个长为13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5平方厘米,比之前多出了1平方厘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仅靠几何直观无法找出答案。

5.解决问题中的直观

画图,不仅让学生思维外显,而且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画图在具体形象和抽象数量关系之间架起了桥梁。鼓励学生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画图意识。如小明和小萍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萍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钟,他们在学校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学生初学相遇问题时,初次尝试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析:用两点表示小明和小萍的家,用一条线段表示两家的距离,用小红旗所在的位置表示学校;用箭头表示他们行走的方向;把小明的路程平均分成几份呢?每份表示什么呢?把小萍走的路程平均分成4份,表示4分钟,每份是65米,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学生借助线段图直观地找到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方法一:小明的路程+小萍的路程=总路程方法。方法二:速度×时间=总路程。

总之,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要从直观教学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题意、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步使学生将直观图形与数学语言、符号语言进行正确的转换。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教学,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几何直观这一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