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精批细改”未必有效

发布时间:2021-06-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有的学生,作文几次被精批细改,反而搞得没有信心。

如果他的选材立意已经不妥了,教师怎么“精批”,怎么帮他“细改”?草房子破破烂烂,明明就等一把火了,你搞什么“精装修”?

教师一定要注意健康,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吓得学生以后不敢做语文教师。

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有时有必要,有时则多余。学生作文不是传世文章,不是重要文件,也不是公开出版物,未必要精批细改。小学入门,多教一些基本知识,老师动笔修改是可以的,读到高中,还搞精批细改,作用就很有限了。

入职之初,我[1]带过一轮初中,老教师说“作文要精批细改”,我就遵照吩咐,精批细改。那时年轻,精力足,一个班五十多人的作文,两三晚上就改完了。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能看出写作的意图,能看到他的路数,能看出他的表达追求,要改的不多,至多规范标点,合并段落,提升“亮点”,我要做的事不多,或者可做可不做;但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批改就比较麻烦,即使不越俎代庖,只替他“改顺”,也差不多相当于替他重写一遍了。

几次作文以后,我便开始怀疑这个“精批细改”了。问老教师,回答说:谁让你全这样做的?每次作文你只要精批细改全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啦,轮换,下一回另三分之一,再下回……我觉得麻烦:我得记住是哪三分之一被“我精批细”改过,万一漏了谁呢?久之,开始有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这个“精批细改”——你在他某个句子下面划道线,他稍想一下就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给他一行字的建议,他便能举一反三;有的学生,作文几次被精批细改,反而搞得没有信心。精批细改,要的是“合格”,求全责备; 如果他的选材立意已经不妥了,教师怎么“精批”,怎么帮他“细改”?草房子破破烂烂,明明就等一把火了,你搞什么“精装修”?

“精批细改”多了,学生有可能丧失信心。他也许想不通:我就是这个水平,为什么老师非得把我的作文改得不像我写的?作文批改完了,发到学生手上,看到满纸红字红杠,他未必认为老师认真,而是认为教师看不上他的作文。

这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从此我也不管那个“每次三分之一”了,我只看有没有必要下力气批改。有学生琢磨我那个精批细改,说:“有些地方,老师改得好,对我启发很大”。我听懂了,这位学生对我精批细改的地方,是“精思细想”过了的,他推敲我批改的每一处,接受了我的一些建议,当然有些地方保留个人意见。这样的批改,有些用。批改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在于能否给学生“启发”,他在一次作文中从老师的批改中获得一点启发,这就很好了。我后来主张作文批改用“一句话评语”,也是基于当年的教训。批改太多,事倍功半;而不提过高要求,把作文练习当作长期任务,不指望毕其功于一次,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些耐心呢?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冷静地想,真是纠结:如果学生没想明白,你的“细改”有什么用?如果他能想明白,还用得着你替他改?我们做教师的,真该多动动脑筋了。

精批细改,对一些学生有用,对一些学生没什么用。不如面批,面批相当于“手把手”。低年级学生,手生,不会写,“面批”就是对话,有个两次就差不多了;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找适当的机会面批,如果学生领悟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能掌握基本要领,他的思考受老师的启发往前走,也记住了一些小窍门,至少能做到“不怕写”。我的面批从不提高要求,绝不会一次教他过多的东西。有个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到了高二下,作文仍然写不满六百字,我帮他“挖掘”和“扩充句子”时,曾想到,他的小学教师不知有没想到高中老师在代他们“回炉返工”呢。面批是对症下药,不同于精批细改,可以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了解他的表达困难。曾有学生课外阅读,学来很多欧化语句,我劝他写短句,劝他简约平易,可是他只看到时尚,却没看到弊端。这类比较复杂的问题,批改很难说清,面批则就有些用,当面改,让他读,体验语感,他看到短句的好处,也就不再自己为难自己了。

教学工作,要追求清简,让学生安静地学习、思考。我听闻语文教师给每个学生写长信,被当作师德先进。写信的效果我不太清楚,但我想到的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健康,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吓得学生以后不敢做语文教师。有些老师精批细改成了习惯,热衷用模式去约束学生,甚至和家长一同来教学生作文。我反对家长介入教学。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教写作的能力,教师不能搞错教学对象,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责任,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和学生面谈几分钟,谈谈他的作文,当然,你还得有“面批”的资本和经验。

常看到一些作文套路,小学有,初中也有,到了高中,作文指导不过变为“高分秘笈”“满分作文╳╳法”,没有新东西,追求也变质了。这样的做法让人感到无趣的同时,也让人生疑:这和教师的“精批细改”有没关系?改同题作文,教师心里有可能套路或模板,他批改作文,会本能地、不由自主地把作文模式化,让他的学生失去独创的愿望。他顶多把张同学作文改为“我看着胸前的红领巾,自豪地笑了”,给李同学改为“我看着教学楼上的国旗,心里充满自豪感”,给王同学改为“我们班拿到了年级第一名红旗,全班使劲鼓掌”……老师工作勤奋,批改得多,也只是一个人的智慧,免不了会有些匠气,教了两三年,学生就不要你改了,他自己就知道,结尾时要有些“高度”、“亮色”,要“昂首阔步”、“砥砺前行”。一旦这样的表达变为自觉,要改变就很难,“独创”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有精批细改的能力,但我认为他至少是个有经验的人,面对问题能有一百种办法,因为他通常要教一百个学生。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强做。

我的学生后来习惯了“一句话评语”,因为这句评语是斟酌过,针对性很强的。这句评语,可以是整体观感,是全面肯定或是对某一点的关注,可以提出某个地方的不足,可以表示某方面的遗憾,或提一条令他信服的修改建议……这些,都要比“精批细改”有用。因为批的少,就这么一句,他记得住,如果写上十句八句,他能记住的,说不定也只有一句。有一年毕业生聚会,回忆高中时代,展示纪念品,有学生把我当年替他批改的作文投影给大家看,一页翻过,无字;两页翻过,无字;第三页末,两个大字——“痛快!”全班鼓掌。我竟然也想起来了!因为那位学生批评市政府决策错误,有胆有识,我感到过瘾,想不出再有力度的称赞,就批了这两个字。我如果是批得不对、不好,这个学生怎么会把一篇作文保留二十多年?我如果写上半页批语,这个学生即使认同,但未必记得住。他享受那个“痛快”的同时,也知道以后该怎样去写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