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21-06-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设施设备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教学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更有活力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营造教学情境  强化学习动机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感氛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枯燥的语言文字缺乏必要的想象力,但对生动、逼真的声音和形象、直观的画面特别感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海上日出》(人教版<下同>四年级下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写景佳作。课文按海上日出的时间顺序,重点描绘了天晴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光明的不懈追求。在平原地区长大的孩子们对陆地上的日出非常熟悉,对海上日出则比较生疏。所以,笔者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家乡日出的美丽景象。孩子们一见,都非常兴奋,啧啧赞叹。笔者启发他们:“我们都是生活的内陆地区,都见惯了陆地上的日出,但大家见过海上日出吗?”学生纷纷表示没有见过。笔者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上日出》这一课,看看海上的日出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吧!”孩子们一听,立刻露出了既好奇又兴奋的神色,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常自然流畅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象解读文本  深化理解吸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一般都是根据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展开的。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和情感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么不够全面,要么不够准确,要么不够系统。这就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并据此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教师要大力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系统地理解课文,从而更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五年级上册)描写了我国著名古典建筑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被侵略者残忍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痛恨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牢记历史,立志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圆明园惨遭英法侵略者的毁灭。对侵略者的这一暴行,学生仅凭课文几句话是很难真正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暴行,感受圆明园被侵略者“化为一片灰烬”后的惨状,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开头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深刻意义,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年级上册)以生动的笔触和饱满的感情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学生对此肯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展示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面和高低不平的海底,让他们通过直观观察懂得,正是由于海水有深有浅,海面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西沙群岛的神奇与可爱。

三、培养积极情感  升华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既是一门在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的“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人文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地展示课文,不仅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感受其中丰富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升华教学效果。

《草原》(六年级上册)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草原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景象,让学生直观感受那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美好境界,使他们认识到内蒙古草原、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可爱。在教学第二—五自然段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远道迎客、包外相见、包内敬酒和主客话别的情景,让学生从直观、热闹的场景中更好地感受浓郁的草原风情,感受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真正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内涵,从而使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需要。所以,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整理、储备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切实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教学资源,营造有效教学情境,形象解读文本内容,升华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构建形象、实用、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