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实验材料 提高实验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孩子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老师们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可以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了,尤其是课堂中需要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每个科学小实验更是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是要上好实验课,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课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科学器材和做好安全措施,这是为课上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要探究就得有材料,如果提供的材料不合理,往往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加强对材料的选择和控制,是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选择合理恰当的典型材料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通过选择恰当的材料,会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因此,老师们在课前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反复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才能获得最合理恰当的材料,才能让孩子们看到最明显的现象。
比如之前我给孩子上的《白醋和小苏打》实验课前,我做了很多次实验,在很多种容器中我选择了透明的封口袋。因为不管是透明玻璃杯、平底烧瓶、试管、烧杯等,都只能让学生看到有大量气泡冒出的现象,而选择透明的封口袋可以让孩子直观地看到产生了一种气体,所以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更方便地看到实验现象。
二、选择熟悉常见的生活材料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在合理选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在小学实验课堂的教学中,选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将实验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研究植物的叶时,我组织学生去操场寻找不同的树叶,并进行实验和研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实验的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之外,我还重视对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养成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的良好习惯。
将科学课堂的学习内容融入生活情境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科学课堂中高效地习得。
三、选择多样实用的身边材料
在新课标标准中,要求以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要求老师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自己的教学,必须让孩子们去观察、做实验、深入研究,那样才能引导学生探究真正的科学规律。平时应该提倡孩子们多提问题,然后老师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着解决问题。现在的小学科学课配套的器材都是比较齐全的,而且都特别实用,正好适合学生平时做实验,所以在课堂上就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在教学《研究磁铁》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验:在一个烧杯中倒入一薄层水,往里面投入一枚回形针,请孩子们不能沾手把回形针取出,同时给出材料:细线、塑料袋、条形磁铁等,问孩子能用多少种方法将它取出?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可能的取出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在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隔烧杯,沿内壁用磁铁吸出回形针;用细线系住磁铁进入水中吸出回形针;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将磁铁放入塑料袋,再放入水中吸出回形针;更绝的是有孩子用这一层薄水做文章,将细线系住的磁铁挂离水面不远,一下子就把回形针吸出来等等。从实效来看,学生在选用材料时,不但获取了通向概念需要的感性材料,而且产生新的构思,寻求到新的方法。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活了课堂。
四、选择健康环保的安全材料
在一些科学实验中是存在一些危险性的,假如老师考虑不到这些危险而只追求实验的效果与现象,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在五年级的科学实验课自制小磁铁课上,要求学生使用大条形磁铁反复摩擦小铁钉,但是小铁钉太细,特别容易扎到手。于是我在课前都把小铁钉的尖头磨平,并且让学生拿镊子夹着铁钉打磨,这样一来就不容易扎到学生的手了。在做加热实验时,如果使用酒精灯,就必须在桌面放有湿布,防止因为酒精洒出来引起火灾,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作为老师要引导好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实验做到万分细心,丝毫的马虎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在平时上课前,尽可能考虑周到,对实验所需材料要做最合理的选择,这是很必要的一项工作。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选择实验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整合功能。教师运用有结构材料的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EndFragment-->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