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为主,多维参与
现今,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有的专家说,“音乐核心素养包括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层面”;“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 + 双基=基本音乐素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那么,音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哪些实践能力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呢?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音乐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对音乐敏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对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分别从感受、表现、创造三个层面体现了音乐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文化素养才会自然显现并不断提高。那么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又是如何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呢?
在小学常态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歌唱教学,而欣赏部分的教学却比较随意、粗糙。事实上,一个人会因所谓的“五音不全”或“嗓音条件不好”而不会去唱歌,但是对音乐的“聆听既直接又自然而然”,因为他(她)不可能不欣赏音乐,无论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普通音乐课的目标”一章中写道:“普通音乐课即使什么都不做,也必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使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可以随之深刻起来。在音乐中,理解和反应都是通过听赏发生的。” 学生在听赏中能发展听觉、感知、想象、反应、表现、理解、创造等多种能力,因此学会欣赏音乐很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欣赏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合理、趣味性浓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聆听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听觉为主
一、语言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想象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怕学生出现的两种表现:要么不说,要么乱说。试想若没有师生、生生间语言上的互动,课堂该有多么苍白!若学生说得天花乱坠却离题十万八千里,尽管教师再注重生成,也完不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该有多“累”!
因此,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教学,需要激起学生音乐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想象音乐表现的情境,让学生听有所思、听后想表达—听说贯通。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所说的 :“音乐
聆听总会涉及认知特点文化信息的音乐表达。”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教师的表达,而是指学生在听觉的引导下,说出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等关涉音乐的内容。
案例 1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暴风雨》的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导入课堂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记录旅行中的点点滴滴呢?”接着,介绍作曲家格罗菲以及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格罗菲是一位音乐山水画家、配器大师。然后进入主题一的聆听欣赏,教师设问:“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在听赏中循着教师的思路发挥想象,其中一名学生说:“我似乎看到了绵延不断的山。”另一名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青翠碧绿的湖,湖面泛动着小水纹。”还有的学生说 :“我感受到音乐的柔美,仿佛自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中漫步于田间小路一样。”这样的课例很多,一般在初听音乐、分段聆听、整体聆听等各个环节,都会用到这种听音乐说感受的方式,以唤起学生潜意识中音乐给他们的第一感性形象。语言对音乐感知的描述是即兴的、外显的,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对音乐初步的感知能力不知不觉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
二、行为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反应与表现能力
(一)以听觉为主,听唱融合
音乐主题在一个作品中会多次出现,若想引导学生熟悉主题、记住主题,那么演唱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听唱让学生有了对音乐主题的记忆,在接下去的欣赏中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案例 2
在听赏《暴风雨》一课的主题一时,当学生说了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演奏的乐器等多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出示主题一谱例并请学生找出旋律中的高音,随琴唱一唱旋律。然后用“lu”哼唱旋律,并引导学生从旋律中寻找音乐形象 :连续的三拍长音似乎呈现了辽阔的、连绵不断的高山。学生在演唱中记住了音乐的主题,同时通过演唱活动的参与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象,有助于接下去的听赏。
(二)以听觉为主,听动同步
1. 律动的参与
在欣赏一些结构比较规整、节奏感强的音乐时,可设计一些固定的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比如随音乐节奏走步,有规律性地随节拍左右摆动身体或手臂的律动表演。
案例 3
在“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玩具兵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排好队伍,随音乐节奏做走步的律动,模仿玩具兵从玩具盒里跳出来之后神气活现地走路的情景。
2. 声势的参与
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随音乐节奏做拍手、拍腿、捻手指、弹舌等声势。
案例 4
在“人音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乘雪橇》第一乐段的欣赏中,有打击乐模拟马蹄的音响,可以引导学生编创音乐,将弹舌、拍腿的声势加入音乐听赏中。在第二乐段的欣赏教学中,音乐在规则的六拍之后有一拍模拟甩马鞭的音响,共出现了四次,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找到这个规律并加入拍手或跺脚的声势,模拟马鞭声。在声势参与聆听过程中,学生对这段音乐的熟悉程度自然加深了。
3. 图谱的参与
针对一些作品,可以让学生随主题音乐旋律线和图谱做身体上的运动。
案例 5
在“人音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欣赏教学中,初听音乐,在揭示课题、学生自由模拟小猫叫声的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引导 :“让我们再次到音乐当中寻找小猫的叫声,请伸出右手,边听音乐边随老师画图形谱。”
4. 音乐剧表演的参与
有一些叙事性较强、故事情节丰富的音乐作品,在欣赏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参与表现音乐。如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童话《龟兔赛跑》、音乐故事《三个和尚》等,可以随着音乐的进行,让学生自主编创和表演,用表演的动作塑造音乐形象,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案例 6
在“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彼得与狼》的欣赏教学中,在听赏几个主题音乐片段,分辨演奏乐器之后,可以安排“智斗饿狼”的现场即兴表演。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表演氛围,教师给出道具 :绳索、动物的头饰等,并加上音乐和旁白,使学生的表演生动又不失音乐性。然后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并得以提高。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聆听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在音乐中表演,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做出反应。
(三)以听觉为主,听奏结合
“奏”指的是用打击乐参与演奏、徒手模拟乐器演奏、模拟指挥等。有的作品演奏乐器的音色非常突出和明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奏乐器的认识和记忆,可以采用打击乐演奏或模拟乐器演奏的方法 ;有的作品在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变化明显,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让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模仿指挥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乐器的演奏方式、音色特点、音乐要素的变化等方面都加深了体验,锻炼了学生对音乐敏锐的反应能力。
案例 7
在“人音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乘雪橇》
第一乐段的欣赏中,在听出音乐中马铃、马蹄的声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串铃模仿马铃声,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边听音乐边参与演奏。
案例 8
在“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课的《调皮的小闹钟》第一乐段的欣赏中,在整体感受小闹钟走走停停的音乐形象之后,教师出示课题,然后左右摆动右手的食指模拟钟摆摆动,再引导学生听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分别出示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图片,引导学生边听边模拟演奏小提琴、单簧管的姿势,分辨音色,强化记忆。
案例 9
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作品,都适合学生边听边模仿指挥的动作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行为的参与是即兴地、外显地对音乐的参与性体验,通过各种参与性活动,能使学生的音乐记忆与模唱能力、音乐专注力、反应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三、情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
文化认知与理解创造能力在欣赏教学中,如果说语言、行为的参与是外显的表现方式的话,那么内心情感的参与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内在的、心灵的表达,可以表达深层次的音乐感受。当然,语言、行为的参与过程中也必然有情感的参与,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以听觉为主,听思体验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⑨ 也可理解为把握音乐感受、感受音乐表现力、纯理解音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第一个阶段欣赏音乐,学生从音响中获得一种直接体验,如有的音乐使人高兴,有的使人悲伤,有的令人心情沉重,有的却使人心情放松 ;第二个阶段,懂得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变化对音乐情感表达产生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不但要理解音乐,而且要能够理解作曲者的意图。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音乐到了第三个阶段,听者必将会把音乐和自己的情感抒发、深层体验、理性认识糅合到了一起,并对音乐文化内涵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此时,听赏音乐需要情感参与、思维同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音响和学生经验的影响,还因学生的生活阅历与音乐积累的不同而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说“每个学生听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以听觉为主,听创升华
1. 画一画
中低年级的欣赏教学中,在欣赏完乐曲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画来表达音乐,让音乐成为经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处理后的一种呈现方式,在这个过程学生会回忆、会思考、会有情感上的交融与碰撞。用图画表现音乐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而是由听觉引发想象,产生形象,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简单的线条、图像、色彩、简笔画等直觉的反应来表现音乐,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 案例 10
在“人音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欣赏教学中,在完整聆听音乐→想象小猫跳舞的样子及情景→随图形谱画一画,感受小猫跳舞轻盈的、跳跃的舞姿→哼唱 A 乐段主题,模拟小猫叫声→随音乐把自己当作小猫的样子跳跳→总结圆舞曲的知识这些环节之后,可以设计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的活动。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会调动音乐经验、生活经验,兴趣盎然地把自己理解的小猫形象跃然纸上,这应该说是学生在感受、理解音乐之后的创造性活动。
2. 写一写
中高年级欣赏教学中,在课堂小结处可以留有课外作业,比如说用文字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给音乐设计小标题等。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整体出发,结合整堂课教师带给他们的信息,整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包括音乐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起伏,音乐要素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等,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抒发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这个作业也没有标准答案,是课堂的延伸,是情感的升华。
案例 11
在“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中,我以“芬芳茉莉”为题,带领学生听赏了江苏、东北、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歌剧《图兰朵》中的片段《东边升起月亮》,感受了不同地域特征的音乐风格的差异,并领略了《茉莉花》作为最早传到外国的中国民歌的魅力。课后,我请学生写一写《我心中的< 茉莉花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音乐课上,我知道了民歌《茉莉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享誉中外,在这么多隆重的场合都曾响起《茉莉花》那优美的旋律,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都曾留下茉莉的芬芳美丽和无比芳香。外国音乐家将我们的茉莉花旋律谱进曲中,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们作为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熟悉它、不记住它、不喜欢它呢?《茉莉花》是我们中国的声音,是我们民族的声音,是我们中国音乐文化的符号,是中国人爱好和平的象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耳朵”。构建以听觉为主的多维参与策略,将“听、说、动、唱、奏、思、创”等教学活动有效整合,引导学生有效聆听音乐、合理参与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意义地学习音乐,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首先,加深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让流动的旋律与学生的感知想象黏合在一起,拨动心弦,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 ;其次,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更加鲜活、更具活力、更富张力;最后,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自主需要,提升其音乐感知与想象能力,音乐表现与反应能力,音乐文化认知与理解创造能力。
总之,以听觉为主的多维参与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感知体验、审美情趣、艺术表达与音乐文化认知的核心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版,第 29 页。
② 见高建进讲座《教学法》第一讲《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源》(未出版)。
③ 见尹爱青讲座《核心素养与音乐课程》(未出版)。
④ 见金亚文讲座《学习新课标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教学问题》(未出版)。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 页。
⑥ 〔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5 页。
⑦ 〔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6 页。
⑧ 同注⑥,第 179 页。
⑨ 〔美〕艾伦·科普兰著、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 页。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