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教育成功的应然选择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用这份成功感来自我激励,挖掘出其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自我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来全面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刘京海先生所倡导的成功教育。刘先生提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归根究底,就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孩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教育要回归儿童,教育里的“儿童”并不是泛化的,而是具体的一个个充盈着生命活力的个体。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只有当我们内心能够做到信孩子,我们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才能乐意让孩子表达内心世界,展示自我风采。
看过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中主人公伊翔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的色彩、小鱼、小狗……然而,伊翔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游来游去,功课从来都不及格,常常会写错字母和数字。在学校,他显得那么地格格不入,惹出了一大堆的麻烦。终于,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此时的伊翔除了要忍受学校生活里无尽的孤独之外,还要应对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伤心的伊翔,对生活学习不再抱任何激情和兴趣,他不再和别人说话,把自己整个地封锁起来。
新任美术老师尼克的教学风格乐观、自由,这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尼克很快发现了伊翔的特殊。他在发现了伊翔那一大箩筐问题的同时,更发现了伊翔那天才的绘画禀赋。他以颜料为桥梁,用画笔沟通,一步步帮伊翔走出了自闭。在学校绘画比赛中伊翔夺得了第一名。当评委亲吻他并给他颁奖的一刹那,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伊翔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尼库巴的怀里,伊翔的才华得到认可。
尼克是相信伊翔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伊翔创造了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伊翔在其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成功,这份成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伊翔,更让伊翔重新认识了自己,走出了阴霾,重拾了自信。
刘京海先生在谈到教师如何践行成功教育的理念时说,在课堂上教师要装得“傻” 一点,装得像一点。这说的就是教师不仅要能敏感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要葆有一份钝感力,“退”到孩子身后,让孩子去探索,去研究,去品尝发现的喜悦,去体悟成功的快乐。笔者就曾这样“装”过、“傻”过——
一次活动课,我们玩算24点,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便布置孩子们放学后和家长做这个游戏。第二天一大早刚进教室,小平同学就跑来问我:“5、5、5、1四个数能算出24吗?”看着他“狡黠”的神情,我知道小家伙在考我呢。我赶忙接招,急中生智,很快算出(5 – 1 ÷ 5)× 5 = 24。哈哈,想考我?我不禁为自己的机灵窃喜。可是转念一想:刚升五年级的孩子,怎么会计算1 ÷ 5呢?莫非他有其他计算方法?不妨让他说说看。于是,我佯装百思不得其解,自言自语道:“这4个数能算出24吗?”见我没算出,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连忙说:“先用1÷5=0.2,再用5-0.2=4.8,4.8× 5 = 24。”小家伙一气说完,仰头看着我,等着我的赞扬。“哦?不简单!”我伸手向他竖起大拇指,接着问道:“你是怎么想到的呢?”“保密!”小家伙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看着小家伙喜滋滋走开的样儿,我也悄悄地向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教师不是课堂上的指挥家,不是课堂上的百科全书。我撇开了“师道尊严”,不露声色地“输”了一回,让学生品味到“考倒”老师的得意,这份得意必定会让他产生一种成功感,必定会增加他对学习的兴趣。
相信孩子,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应然选择。只有我们相信孩子,为学生创造真实表达和表现的心理环境,把孩子推向学习的前沿阵地,让孩子真正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接地气儿,才会更扎实。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