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多遍阅读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有多处值得商榷,书之与专家共论。
课程标准的读者群的确应该扩大了。
可以肯定地说,2001年秋季至今的新课程改革,100%的学生没有读过课程标准,绝大数家长也没有读过课程标准。学生、家长不知道课程标准有什么害处呢?简单地说,导致大多数的教师不读不用课程标准。如果学生及家长熟知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不可能不细读课程标准,不可能不按课程标准做事,否则学生及家长就用标准来指控教师。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因为学生及家长清楚各门学科的标准规定,课程标准自然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但是,无论怎样教学,都必须遵守课程标准。走进美国中小学教室,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课程标准,黑板上写着课程标准。张贴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家长、老师熟知。所以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几乎成为美国母语课程教学的“圣经”,成为美国母语教育人士开口必讲的话题。多么希望,我国的课程标准也能如此深入人心!怎么才能深入人心?课程标准应该标注哪些内容学生、家长一定要清楚,并印制尺寸相当、方便教室张贴的语段。
汉字的活性教育、精细思维、家的感觉不能缺失。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上变化最大。课程标准从实验稿的29页增加到80页,有关“识字与写字”内容达40页。“主动、独立识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规范”“在书写中体会汉字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等是我国识字方面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中外对比,觉得我们在识字教学目标与内容及教学建议、教学评价中缺少三个东西,一是没有指明应该把3500个汉字一一教活,二是没有说清楚书写汉字能让人拥有精细思维,三是识汉字其实让学生有“家的感觉”。
读《日本文字活性法》(世界上第一个为文字立法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要求教师必须教活文字的法律)知道日本人对文字的尊重与热爱,对教师教活文字的严格。新课程改革期间,笔者从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搜集了大量的识字教学案例,多少老师把汉字的意义教错,本义当引申义讲,违反造字规律随便使用顺口溜,多少教师不知每个字的源流,教不出每个字给予学生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永不褪色的世界名画。每个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成都藏着先祖伟大的创新,从一百多年前世界著名导演大师爱森斯坦根据汉字的巧妙组合发明并首次使用蒙太奇,可以看出汉字给予人的神奇。教活每个字,课程标准应该有所规定,否则语文教师难以将其变为教学的重任。
书写汉字能给予一个民族之精细思维,不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千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汉字书写,也产生过许多书法大家,但我们没有这一发现。一衣带水的日本在200多前年发现了,使用了,也早已渗入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日本著名教育家石川九杨曾警告当今只用电脑、手写越来越少的日本人说:“不用手写,日本人在各类产品上独特的细腻感觉可能也会就此消失。”我们的学生也需要精细思维,课程标准该有所体现。
法国的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会说法语才有在家的感觉。”其实这一思想适合所有母语教育。汉字是独特的,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识字教学中有着“家的感觉”,我们应该在教学建议中提醒老师,把这个“家”的感觉传递给所有的中国人。
400万字与4000万字的阅读量,哪个更合理?
从全国正在使用的课程标准来看,课外阅读量有三个数据:一是上海版的课程标准(只是上海中小学生在用),课外阅读量是4000万字;二是香港从2001年起,每人每学期最低读书量是30本;三是2001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是400万字以上。2011版课程标准,继续沿用400万字以上的规定。笔者知道400万字是最低量,是保底不封顶的量,那为什么不用4000万字以上,难道4000万字以上多了?是不是十年新课改证明课程标准规定的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是非常合理的?是不是这个要求,大多数的学校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
笔者早就算过,九年400万字就是平均一年读五六本书,平均每天读1218个字(第一至四学段每天平均分别读68个、548个、1370个、2374个字。每分钟默读500字,也就是平均每天读2.5分钟)。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人,人均每年读书55本;美国人,人均每年读书50本;日本人,人均每年读书40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人均读书是116本、34本、18本)……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我国中小学生的读书量只相当于人家的十分之一,太少了!我从2004年开始实践,没有增加学生任何负担,一天只拿出20分钟时间来阅读,(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这个时间。美国是一天拿出1小时来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值得借鉴)一年都能轻松快乐地读完50本书。只要课程标准中有每年读50本书的多读计划,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实施办法,国家课程设置能规定每天都要有20分钟固定的阅读时间,所有的学校都会在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完成。
写作研究的新成果,课程标准不能拒绝。
研究发现,美国等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把最新教育成果、教育思潮写进去。关于写作,2011年版课程标准有变化,但在教学建议中,许多好的写作教学研究新成果没有被吸纳。人为什么要写作?人为什么要多写?一二年级的学生怎么多写?中小学最容易接受的写作指导是什么?读写为什么要结合,读写是天生的分离,还是人为的分离?课外作文怎么办?为什么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而不是让他们保存全部的作品?其实诸多问题都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我们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吸纳。
人为什么要写作?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十年课改期间,我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过“人为什么要写作”的调查,90位同学交来的答案是这样的:60位同学说“我要考初中了,要考个高分”;12位同学说“老师让我写,我必须写”;9位同学说“爸爸、妈妈经常逼着我写”;7位同学说“为了完成作业”;2人说:“因为我喜欢写”。没有一人知道课程标准中的说法。这个小调查让我恍然大悟!学生都六年级了,接受了那么多次训练,怎么还没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呢?笔者知道,是老师们没在课堂中讲这个概念,老师不讲也许是因为这个概念不太好讲。我在《美国语文教育》《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两书中发现,美英两国在“人为什么写作”上列出了数百种理由,并一致认为学生清楚为什么写之后,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就变得简单了。百余种人要写作的理由,如果仅用“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来取代,想让个性鲜明的学生一一爱上写作,拥有写作技能,肯定是有困难的!
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字不多,小手又嫩,怎么多写?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回家说,爸妈帮助记录。如果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家长必须熟知,并且告诉一二年级的父母应该做这件事,告诉他们只要写两年就可以了,两年结束把所写的东西装订好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就可以了!如果每个孩子读三年级时有这个礼物,在老师的带领下爱上这个礼物,三年级以后的写作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而现在的学生父母大多具有这种记录的能力,也有记录的物质条件。只要课程标准有规定,家长不可能拒绝。
八处“提倡”的深思
实验版课程标准有8处用到“提倡”,2011版课程标准仍然是8处,但提倡内容有变化。2011版将原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取消,增加“提倡多读多写”“朗读要提倡自然”;原来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原来的“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变为“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什么叫“提倡”?“提倡”意思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鼓励大家使用、实行,大家会不会用?拿着原来的8条提倡内容,到城市、乡村、发达、贫困等中小学实地调查就知道,有多少教师在使用这些“提倡”。新的8大“提倡”,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高效的,是学生语文素养达成不可缺少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是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多读多写都不做,还叫语文教学吗?只有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课文才算真正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朗读必须要自然,不能矫情做作,这不是提倡的问题,那是必须做到自然。教学中做不到自然,那是教师基本功不过关。学生多做题带来了什么?如果再不强调,再不要求必须少做题,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能减轻吗?急功近利的多做题式的语文教育肯定是不科学的,少做题,多读整本书,读好书,好读书,那是科学之策,科学手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不与其他学科结合,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思维,语文课程的这个基本特点不就彻底丧失了吗?代表性课内外作文的确要收藏,其实每位同学四个阶段的写作就是四本书,全部收藏不成任何问题,都是应该做的!……那么多学校都没有使用,众多提倡还有多少价值呢?反复思索这8个“提倡”,哪一个都是应该坚守的。但“提倡”一词决定着,用没有违反课程标准之规定,不用也没有违反。所以,笔者认为,“提倡”一词的继续使用,只能让好的东西继续束之高阁。
一册要编多少篇课文才算合适、科学?
第一个十年新课改,中小学产生了十几套语文教材。在篇数上可以说差距非常大。拿出几套小学语文教材,随便翻翻便可看到:上海教育出版社编的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有58篇课文(含16首古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的教材,三年级下册有28篇课文(含2首古诗);语文出版社编的教材,四年级下册有32篇课文(含3首古诗);江苏教育出版社编的教材,五年级上册26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的教材,六年级上册36篇课文(含8篇自读课文)。这两年,网上都在赞扬一套叶圣陶编、丰子恺绘的《开明国语课本》,1至8册每册课文是42篇。日本每学期编4-6篇课文;我们的宝岛台湾部分教材已经发生了大变革,南一书局出版的12册《国语》每学期编写10-12篇课文;美国一个学期编6-10篇课文。一册教材到底编多少篇课文是合适的、科学的?这是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课文过多,教学不可能通透。目前,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是一篇课文只教二三课时,老师们利用两三课时教完一篇课文后马上再启用两三课时赶着教下一篇课文。师生大量的精力用在一篇篇课文的教与学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强了吗?多少课文考完就忘,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查字典、批注等习惯,多少学生养成,专家学者可以抽样调查。课文过多,读写结合,一篇课文带动整本书的研究性阅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像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母语教学,一篇课文师生要共同研究一两周,每篇课文后面都编排了系列说话、写作、大阅读、研究等话题,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才是学生的需要,教师使用这样的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在原来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没有规定教材编写的编数,本指望修订版有所变革,有所突破,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正式版仍然没有规定篇数,这也许是给教材编者以自由,但也说明今年新修订的教材在课文数量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如果还是那么多的课文,课文仍然无法学通透,不学通透,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形成。
2011版课程标准,记录着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其颁布实施也是我国母语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我的思考也许有些极端,也许不符合国情,也许过于理想。哲学家说“一棵树远不止一棵树”,我以“一本课程标准远不止一本课程标准”的思维读之用之,这也算是我的一份敬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