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拥有生长的力量
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 季 晶
【摘要】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那么,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生长什么呢?从经验中生长新知,从互动中生长学力,从回顾中生长素养,从感悟中生长品行,都是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数学课堂有了生长的力量,也就有了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长 教育
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一、从经验里生长新知
【案例一】《认识小数》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跟咱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数了,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再次走进数的世界。你能说一句话,用上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学生说到的一些数:100、0……
师:(手指分数)这样的数是咱们已经认识的分数。而像这些(手指整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称为整数。
师:认识整数咱们离不开这位老朋友的帮忙,老师在千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多少呢?还可以怎么拨,也能表示出1个千?
生:千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千,也可以在百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千也就是10个百,
教师继续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这是多少呢?(100)也可以怎么拨珠?为什么呢?
生:也可以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百里面有10个十。
师:(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这是——10,也可以怎么拨?
生: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因为1个十里面有10个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1个千,1个百,1个十,我们既可以在千位、百位或十位上拨一个珠子,也可以在它们的哪边一位拨十个珠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是个位上的1个珠子,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刚才的1个千,1个百,1个十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右边一位拨10个珠子来表示。如果个位上有1个珠子的话,我们就也可以在个位的右边一位拨10个珠子。
师:那1个一里面有10个( )?这里的1个珠子表示多少呢?
生:因为这里的10个珠子就是1,10个珠子中的1个珠子就是十分之一。
(众生点头表示认可)
生:我觉得也可能是0.1.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独特,说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数,请你来写一写。
师:这是什么数呢?
生:小数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数世界里的这位新成员——小数
【思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成的。旧知是新知生长的土壤和根基,新知是旧知生命的繁衍和延续。任何忽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师必须运用教学策略触发学生旧的认知结构的完善和重组。在学习小数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小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之前孩子们借助计数器已经认识了整数,并知道了整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新课的学习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经验基础。因此,笔者抓住学生这一经验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孩子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解释。课堂只有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向前推进,新知才能在旧知的树干上萌发新芽,向着阳光努力生长。
二、从互动中生长学力
【案例二】《自然数的分类》中一个小组与全班学生的交流学习
生1:我们小组准备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自然数的分类。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如果只有1个因数,就是1;如果有2个因数,也就是因数是1和它本身,就是素数;如果有不少于3个因数,因数除了1、本身,还有其他数,就是合数。
生2:自然数按照奇数、偶数分,有的为奇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有的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生3:自然数还可以按倍数分,有的是2的倍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是5的倍数,有的是7的倍数,有的是1的倍数。
生4:我发现不少于3个因数的数大多都是偶数,我想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9,虽然它不是偶数,但它有1、3、9这3个因数。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不少于3个因数的数,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
生齐说:合数
师:那这句话,我们能否换一种说法?
全班:合数大多是偶数。
师:为什么生4要提醒大家说“大多”,而不是说合数都是偶数呢?
生:我可以举一个反例,例如2,还有9.
师:这里,我们在举反例时要注意,这个数首先是一个——合数,它又是合数中的——奇数,那应该举例——9.
生:我还想提醒大家,在按因数个数分类中,1的因数只有1个,所以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要单独分一类。
(掌声响起)
另外有个学生立即追问:除了1还有只有1个因数的数吗?
此时立即有学生举手反驳:都用不着举例,肯定只有1,因为它最大的因数是1,而它本身就是1.没有像1这样的数了。
其他学生补充:1是所有数的因数,其他数的因数除了1,至少还有他本身。
(学生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掌声响起)
【思考】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应该要学到什么,还要重视他们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说,要展示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伴随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等,逐步形成学习能力。本节课中,笔者倡导的是“先学后教”。“先学”对学生来说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期待学生以自主、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后教”主要是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之后的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兵教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去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给予学生独立的地位,依靠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让学生在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才能走向深入,学力才能得以生长。
三、从回顾中生长素养
【案例三】圆柱的体积计算
学生自主操作,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师组织交流。
生:通过转化,我很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
生:我发现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高和圆柱的高一样。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借助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学生动笔推导,然后反馈交流)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从圆转化成长方形,让我想到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是啊,在转化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这样转化。
生:是为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当我们在研究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可以将这个问题想办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除了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外,还有吗?
生:我觉得我们在自学时,有些看不明白的地方就动手拼一拼,这样的方法特别好。
……
【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后就此终止,不对获得概念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半功倍。上述片段中,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引发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给学生以回味的同时,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引导,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生的收获不再仅仅是一份结论,斩获的是数学思维方法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补。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考经验,就有利于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掌握一些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体验并领会数学思想的无穷魅力,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便促进了数学素养的生长。
四、从感悟中生长品行
【案例四】圆的周长
师: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一本数学专著《周脾算经》中就有记载,(播放课件)“周三径一”,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生: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这个结论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这个结论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了,为此,我国的数学家又用了新的方法来研究,(出示课件)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圆和正方形。
师:观察正六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六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相等
生: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半径的6倍,直径的3倍。
生: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出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比较正十二边形和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少但比正六边形更接近圆的周长。
……
师:如果再接着画下去,又会是多少边形?你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正二十四边形……
生:越往下分,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
生:正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师:这正是17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刘徽提出的用“割圆术”求圆的周长和直径比值的方法。(课件演示圆周率的发展史)此时,多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相比会怎样呢?
生:几乎就可以当作圆的周长了。
师:同学们,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正因为祖冲之的杰出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不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
【思考】“教育的力量在于春风化雨。”案例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原来如此”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数学家们在探索圆周率奥秘的过程中,那种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性光辉。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蕴藏着许许多多激荡人心、发人深省的趣闻轶事,若是把它们有机地连串起来,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澎湃心潮的强大力量在彼伏此起着,那就是凝聚其中而不衰的——数学精神。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的活泼心态,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课程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借助数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精英人物和点点滴滴的可歌可颂故事,对他们进行引荐与推介、唤醒与激励,从中赢得催人奋进、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这才是有价值的教学,教学中生长了孩子们的品行。
总之,生长如春雨润物,悄然无痕,但只要给予时间,便能带来质的进化。因此,不必纠结于每节课是否给了学生重大的影响,只要从内心深处把孩子当作神圣的生命,尊重他们经验,允许他们思考,宽容他们出错,引导他们总结,帮助他们提炼,那么,知识、学力、经验、智慧、品行……都会从数学课堂中慢慢生长出来,于是,数学教学也就成为了数学教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