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理论学习> 详细内容

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

发布时间:2016-06-1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吴非

   教育界的“特色”,弄得一些中小学校长日子颇不好过,因为学校“没有特色”,在教育部门的各种评比中吃了亏,受到批评或质疑,个别校长甚至因无力搞出“特色”而自卑,学校也被认定为“薄弱学校”。但也有些学校,虽然“没有特色”,校长教师恬然自安,不以为意。

  所谓“特色”,在于不同一般,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而已。学校特色,不同于商业和手工业,基础教育之要义在“基础”和“普通”,同一标准,可“特”之处并不多。学校“特色”的形成,往往在于特殊的办学优势,在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在于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在于有高于一般的教学优势,在于长期锤炼而成的独特风格,等等。总而言之,一所学校要形成“特色”,总得有个三五十年的持之以恒,至于能不能被社会认可,则不得而知。

 谁曾想,几年时间,中小学狂风暴雨地“特色”起来,遍地“特色”,为特色而特色,而且,这些“特色”还能变来变去!

 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政绩观”难辞其咎。相当一批分管官员未必懂教育,从他们视察中小学校时只打听“特色”便足可证明。也许他们认为有“特色”才算是学校,才谈得上“创造性”。受官场浮躁之风影响,大批学校热衷制造“特色”,泛滥成灾,中小学正常的课程,正常的教育活动,也被包装出“特色”。 “特色”之初,不过是一些学校发展了体育特长项目,或是开设一般学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至于有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尚有待时间验证。但其后“特色风”大炽,一所学校说不出“特色”就得看领导摆脸色,评比验收要吃亏,于是各种“特色”蜂起,滥竽其间:小学生写毛笔字算“特色”,会背诵乘法口诀、会背百首唐诗算“特色”,跳绳、踢毽子、拔河、乒乓球、山地车算“特色”,在操场上集体表演给爸爸妈妈洗脚,算“特色”, 穿上古代服装磕头祭孔,算“特色”……当教育新闻充斥这些光怪陆离的“特色”时,学校教育本该做什么反而无人重视了。学校过于关注“特色”,就有可能忽略“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追求所谓“特色”,不惜弄虚作假,势必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

 如果家长有理性思考,可能会很担心孩子成长: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可能在不同“特色”的学校就读,学科学习遇上有各种“特色”的教师,上了五花八门的“特色课”,他经历种种“特色”,被涂抹得失去本色,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受了影响,今后会不会无法适应正常社会?——如果认为这些“特色”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情感,那有没有“特色”岂不也无所谓么?

 “创特色学校”作为行政指令,作为评价指标,危害极大。有学校利用斥巨资“打造特色”,有学校请来专家帮助总结归纳“特色”,有的利用家长资源开设活动性课程充数,有的甚至求助于“文化公司”帮助策划宣传,总之,这个“特色”成了教育的行业病。然而,“特色”来得太快,“褪色”往往也就不用几天;至于某些学校把“特色”当保护色,行应试教育之实,更是等而下之。

   在“教育”二字前冠以特色符号,称之“´´教育”,最早被作为教育界“政绩”,十年前有专家作统计,竟有近五百种!豆腐和豆腐干,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制作方法,然都以“家常”面目出现,口味略有不同而已。不过,豆腐毕竟只是豆腐,即使有了五百种豆腐,也不代表中国人就此可以不吃饭。

 不得不指出:学校的“特色”不一定真的“特”,即使真“特”,也未必对学生学习有什么不得了的作用;学校不一定非得有“特色”,只要遵守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合格的学校。

   如果还听不明白的话,我就再说几句废话。

  “教育官”往往是变色龙,说过的话,很快就能忘掉,他明后天也能面不改色地大批“特色”,把创造特色说成是折腾学生,语重心长地告诫你们要为学生着想,不要急于出名。

 “教育商”更是巧言令色,如街头广告牌,只要付钱就能变的,根本不管什么色不色的。

  倒霉的是呆头呆脑终日瞎忙的,他们跑了,丢下你面对鸡肋不如的“特色”,署了你们的名的,报了成果的,一堆笑料,想赖也赖不掉。

  在脸上抠出的疣子,不算“特色”,也不算“特点”,要算只能是缺点;会抠,不算“特长”, 只能算没事找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