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理论学习> 详细内容

想象 联想 推想(四语)

发布时间:2016-12-2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想象 联想 推想

——小学阅读教学用好三种思维方式

张立军

思想、文字和语言,与语文学科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是某种观点最终的产生,是思维过程的归宿;文字实际上是推动思维的桥梁;语言则是思维内核的外壳。因此,当前语文教育要把思维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思维其实是一种运动的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意识活动的过程。

有很多从事教育的老师都知道金字塔学习理论,它把学习分为被动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包括听讲、视听、示范,主动式学习包括讨论、实践练习、立即运用。被动式学习几乎只有单纯的接受,而主动式学习有大量的思维活动,学习效果更好。也就是说,高效的学习伴随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实质性的。许多老师经常让学生提问题,但提问题不应形式化。提问题是课堂建构的一个环节,这个问题要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要围绕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一定的研究、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原本不能发现的答案。

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思维,第一种是想象。想象就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把眼前的抽象文字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画面。想象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传递出来:一是语言,二是绘画,三是演绎,即表演。不过,绘画和表演不是为了让课堂好玩,而是为了深度阅读。比如用绘画表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可能把黄鹂画成母鸡,把白鹭画成飞机,但老师要看的是他们能不能由诗歌想象出一种很有意境的画面,能否把诗人的心境画出来。又如表演严监生这个人物,学生在把握人物动作时,开始发掘严监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发现小动作里的小变化伴随的是内心世界的大起伏。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有收获和发现。

第二种是联想。联想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某种思考去读,跟自己读过的另外一些内容、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断地实现对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不只单纯地读懂课文,还要进行另外一个思考:想起了什么。比如学习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问学生:“想到了什么画面?还想起了另外哪几句诗?”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情景,使他们能把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对接,也就是联想。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网状思维,突破点状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局限。点状思维容易形成碎片化阅读,不容易建立起联系;线性思维则是单向的。我们需要一种联想性的思维,把相关的事物都关联起来。老师在生活中也要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建立四面八方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专业提升,打开教学思路。

第三种是推想。推想是从“看见什么”到“看出什么”。解释性阅读包含推想,推想是阅读中特别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想语意、推想目的、推想思路。推想语意是最直接的。让学生从《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中读出“保护地球”,读出“地球美丽、渺小”等含义,读出句子意思的转折,就是推想语意。推想目的是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阐述什么,发出什么呼吁。推想思路则是思考作者是怎么想的。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以问题的形式来助推呼吁,又以转折来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这是推想作者的思路。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这几种思维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实现深度阅读,使学生产生新发现,从而有所发展。第二,要注意提炼和转化,要使思维方式为学生所用。第三,要靠积累做支撑。很多思维的建立,是从积累出发的。第四,要通过语言来改善思维。单纯抓住一个字、一个词的用法,是“理发”“剪指甲”,我们要定期地进行“理发”“剪指甲”的工作,但有时候也要改善思维,即“正骨”,它是通过“动手术”来实现的。有时候学生的语言不只是“头发”和“指甲”的问题,还可能是“骨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以及前后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老师喜欢表扬学生“说得真好”,其实还需要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说得好,他是怎么想的。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