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进入3.0时代!
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雅,回到她的初中母校——龙泉二中,与学弟学妹说,她最要感恩的是母校,老师不仅引导她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为她提供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空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日,笔者搜索“核心素养”的条目,百度上的数字高约240万,中国知网显示约100万条结果。刚刚过去的2016年,学术界和学校层面都纷纷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什么这么热呢?因为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核心素养的来龙去脉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不难发现,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再到深化课改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1999年6月15—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之后的工作任务。此后,素质教育在全国普遍实施。同一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组织全国高层次专家进行了顶层设计。
2001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也拉开了从文件到实施的序幕。
从素质教育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到核心素养,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国家意志。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也许你读过《南方周末》2016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从“屠呦呦是谁”说起》。文中列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事例:2015年秋天,美国的一群中学生到上海进行为期一个月“访学”。上海接受任务的学校立即安排班级,并拿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可美国学生却直奔当地的社区、农村、企业,兴致勃勃进行实地调研。据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中学,每学年都有这样的“课程”,要求学生前往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城市去“游学”。
因此,通俗点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能力+情商”的集合体,且超越学科范畴,并需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予以淬炼与激活。总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学生最有用的基础素养,所谓“做什么都离不开”,它能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则更加通俗地解释了核心素养。他说,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学校在行动
有专家认为,在教育3.0版本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发、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学校实践需要并行。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副教授认为:“当前的核心素养建构,先确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李晓东的这个思路非常清晰,其实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课程、教材的改革都离不开学校的实践。只有无数的学校实践,才能为顶层设计和课程、教材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笔者就核心素养问题走访了我市某校教务处主任吴先生。他说,让他感受至深的是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俞敏洪的一段话:我们一天到晚让孩子考高分,每天不断学习,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真的把孩子的核心素养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分数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如果真的把孩子的核心素养提高了,孩子不光高考不成问题,有可能在自己身上一辈子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发动机。
吴先生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者,他详细介绍了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他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学校的课程改革一定要遵循这些规律。鉴于对这些规律的尊重,学校从四个方面着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拓展性课程体系。学校将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到多门课程中。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分,还可以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由全体任课教师负责。学校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时,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
二是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为此,学校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三是提升教师素质,这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为此,学校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具备必需的技能和资源,以便能够培养学生的“21世纪素养”。
四是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校尝试评价重点由分科知识的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领域的评价,追求评价方法技术多元化。学校在思考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实施,和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进行深度整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