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手指》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海安市城东镇延寿小学 于九军
《手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揭示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的道理。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加上拟人、排比等表达手法的运用,让俏皮可爱、各具特色的五指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风趣幽默的语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一语言特点也决定了本课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篇目。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收获有三:
一、抓关键句,梳理文脉结构
上课伊始,我通过谜语激趣引出课题,后检查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牵引一下即可。接下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稍做点拨和指导。
1.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发现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了吗?
2.指名读总起全文的句子,追问:这句话先概括写了手指具有什么特点?
3.指名再读总结全文的句子,追问:你觉得作者在结尾处揭示了什么道理?
4.那文章的中间部分2-5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5.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上环节的处理教学,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的脉络和结构:全篇是“总—分—总”的结构,第2—5自然段分写五指,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最后引导让学生用自己已学的阅读策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借助表格,理解语意文理
手指,人人熟悉,加上课文语言通俗形象,读懂文义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对文字进行归纳,有条理地提炼,把握五指的特点,学生并不一定能做到。课堂上,我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策略上的支持,从“教”到“扶”,借用表格作为学习指引:
手指名称 | 姿态特点 | 性格特点 | 作用例举 |
|
|
|
|
1.借助表格,拎出语段,体会语意和情感。我在教学中,重点对第2自然段作了讲解。首先让学生汇报表格内填写的词语,并读出相关佐证语段。接下来,重点让学生交流细读这些语段后的感受,从而体会文字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学生抓住关键句“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从中体会大拇指的姿态特点“算不上美”。学生再抓住关键句“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从“死力、拼命、用劲”感受到大拇指吃的不是一般的苦,从“扶琴身、抵住水、按住血、顶东西……翻书页、揿电铃”感受到做的苦活多,从而引导出大拇指最肯吃苦、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等性格特点。最后指导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
2.借助表格,提炼概括,读懂五指特点。在学习第2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采取“放”的策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每组选一个手指来研读,独立完成表格,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本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
3.对照表格,纵向比较,发现五指间关联。让学生说说每个手指的长处与短处,进而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进而受到启发。
三、对比赏析,体会语言风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课堂上,出示一段描写“大拇指”的片断,让学生与课文对比着读一读,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述?为什么?有对比,才有评判,“风趣”是因为“这样说”,风趣应该“这样说”。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材料,感受丰子恺简练传神、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反思整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偏大,行蜻蜓点水。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巩固字词教学、梳理课文脉络、了解五指特点、对比感知写法四大板块,虽板块是清晰的,但要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未能深入下去,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这就要在教学设计时,要学会取舍,不能个个都要讲,个个都不透。
2.紧扣语文要素,非一课一得。本节课我通过“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学法指导让学生来感悟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但未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去品词析句,掌握作者的写法,如何让语言更加“风趣幽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得方法远比掌握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应以第2自然段为重点,引导感悟拟人化的表达方法,从“读”到“写”,最后可指导学生仿写“五官”的小练笔,便可水到渠成。
总之,作为一名长期在乡村小学一线教学的我,外出学习甚少,教学理念滞后,新教材老教法。这次有幸成为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员,能得到许校、仲校、秦校几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同伴的互助研讨,我深感幸福,将会以此为契机,虚心请教,积极参与,多读书籍,提升自我。我深知:学习、提高是我们老师之间永恒的话题,不能坐井观天,否则只能永远做只“井底之蛙”。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