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小语培育站> 详细内容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1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同时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誉”字。
      2.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从楚人夸耀矛盾的语句中发现矛盾之处,体会围观者质问处人的思维过程。
      5.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完成基本教学,应重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落实“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个语文要素,我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楚人卖矛又卖盾的语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力求通过对“陷”“誉”等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发现楚人先极尽夸张之能事,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接着又大言不惭地夸自己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思维过程,再通过指导朗读不断地让学生加深印象,体会到楚人夸耀无坚不摧之矛,与无物不陷之盾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从而推想围观者质问楚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整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会这么想的思维过程,那就是围观者已然发现了楚人话中的破绽,出了如此刁钻的问题,又通过小练笔进一步体会其他围观者内心的想法,进而让学生深刻的感悟到,正是因为楚人也发现了自己卖盾和矛前后说法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就此本文的寓意也随之理解,及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例,有什么感想等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力求抓住楚人和围观者思维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理解二人思维过程,最终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程中,过渡语、评价语的使用太过于浅显和苍白,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共情;
     2.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中,由于我的疏忽,导致过程中在对于停顿把握节奏,更好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太过急促,导致没有能发挥停顿对古文学习朗读的促进作用。以上两点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我深思、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