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小语培育站> 详细内容

巧用关联,指向古诗文教学的深度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1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得知要上一节古诗文的研讨课,我是很“心虚”的。“虚”是自知,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要能够理解古诗文、赏析古诗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有相当的知识背景,方能走进诗人,感悟诗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篇,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年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整首诗感情强烈,风格悲壮,字字句句流露诗人心声:悲愤大好河山的沦陷,同情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为中原百姓大声疾呼,期盼南宋军队能收复失地,哪怕盼了一年又一年,哪怕心中已是深深失望。为了读透陆游的诗,我翻阅陆游的生平资料,查找北宋南宋的相关资料,在资料的搜集与阅读中,我渐渐明了诗的情感,诗人的情志。

古诗文言简而意丰,与我们隔着悠长的时光,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应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教呢?联系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我想到了“关联”。

一、关联生活与学习经验,以悟促读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在第一板块的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生字,注意节奏。2.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试着说给同桌听。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这一环节中,学生由单纯的读诗,走向带着思考去读诗,借助注释去理解诗意。在同桌互相检查诗意的过程中,学生彼此对诗文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

古诗中的情感常常蕴含景物中,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很快找到了黄河与华山。如何让学生深刻感知山河的壮丽呢?我引导学生由诗句展开联想:从诗句中,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哪些词语?哪些诗句?“波澜壮阔、惊涛骇浪、高耸入云、巍然屹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通过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积累,进一步感受黄河与华山的雄伟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古诗吟诵的感情基础水到渠成,诵读也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联资料背景,深度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如若学生不了解这一段历史,无法深刻领会诗人情感的悲壮浓烈。 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诗“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收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一个单元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贯穿学生的学习,使之成为方法,成为习惯,成为今后学习生活的经验。

我在课前有目的的让学生收集“靖康之耻”,“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诗人陆游的生平”“陆游的爱国诗”等资料。学生在收集、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收集整理的资料的能力,还能走进了历史,对诗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并不多,有的并未收集。分析原因,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未曾被激发起来,我只布置查找,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重要作用并未告诉学生。二来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有限,时间有限,在极短的预习时间里要查找的资料过多使得学生盲目应付。三来缺乏老师的指导,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查找资料”这一语文要素,也进行过练习,但一次的指导不等于可以放手。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做了一部分的资料整合,一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二来也是一种示范与引领,告诉学生可以怎样去做。

诗人为什么写黄河,华山?在补充的资料背景中,学生了解到那一段历史: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失去家园的人民流亡到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随后PPT出示南宋北宋地图,通过北宋和南宋的地图对比,学生很快发现南宋领土减少,黄河,华山都在金统治区内,此时学生再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感受的就不再是自豪与骄傲,进而读懂了陆游的悲痛,那是诗人大声的疾呼,山河蒙尘,快快收复啊!

陆游写黄河华山,写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一切源于那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在课的结尾处,我链接了陆游的部分生平和爱国诗句,在老师的介绍和学生的诵读中感悟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课后布置学生收集陆游的爱国诗句,再次进行的资料收集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搜集资料这一方法。

三、关联想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的重点。品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哪些字词触动了你?借助句式,说说你的感受。借助“读着这个词,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我想说……”的句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泪尽”“望”“又一年”等重点词句。当学生在理解“胡尘”停留于注释的解释时,需在课上及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胡尘”一词会让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金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又是怎样的境地?在想象中,学生理解了“遗民”因“胡尘”而“泪尽”,因“泪尽”而“望”,而“又一年”中有着多少望眼欲穿的期盼,多少百转千回的失望,“又一年”中更有陆游希望失望终不绝望的爱国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融情想象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分析“望”的多重含义,抓住寥寥几笔的动作神态描写,感受遗民悲苦的生活,同时也读懂了陆游的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古诗语言凝练,“泪尽”“望”寥寥几笔,意蕴却很深,课堂上虽引导学生去想象,但在想象的细节上还不够。在这里加进写的训练,会不会更好?但因时间的问题,更是因为没有好的训练梯度,后来舍弃了这一方案。

古诗文的深度学习不仅仅是诗词意蕴的挖掘,还指向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借助“关联”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聚焦思维,聚焦情感,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古诗文丰富的内涵,需要去做的还有很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