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小语培育站> 详细内容

聚焦核心素养 立足学生发展——《松鼠》教学后记

发布时间:2021-04-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编织的美妙生活。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学生始终在课的中央,而我只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素养而教”。秉承这样的信念,我在选定了上课的课题之后,便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缘起】“靠船下篙”——依学情定教

自南通教育局提出“立学”课堂的理念以来,我便积极响应,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尝试着探索研究。几个月下来,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课堂模式,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信手拈来,从最初的耗时费力到现在的高效达成,从最初的闹哄表象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追寻,让我颇感欣慰。

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松鼠》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研学起来并不困难。课前预习,大部分孩子便能自己梳理文本,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于是,我便思索:这节课我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如何着眼于为素养而教?

【实施】“人在中央”——因素养而教

有了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便对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单元编排到文本的个性特点,甚至对其他描写松鼠的文章均做了细致地了解,发现《松鼠》与《太阳》虽同属于说明文,但是二者的表达方法、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孩子学习的路径却可以大致相同,何不让孩子们用学习《太阳》的方法自己去小组里合作探究呢?而布封所写的《松鼠》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对松鼠的描述虽都准确、清楚、有条理,但是二者的语言风格却不一样,一个平实,一个生动。相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与《太阳》一文倒是如出一辙,何不将二者联结起来,让孩子比较阅读呢?于是便有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回忆整节课的教学,有三点让我颇感欣慰:

1. 检查预学,激活已有认知的记忆。从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词语的朗读到文本内容的判断,适时发难,调动了学生的预习记忆,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知道这样的文章在的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为下一个板块——梳理信息,分条整理的学习作了很好地铺垫。

2. 搭建支架,夯实梳理信息的训练。梳理有梯度,有支架,助力学生层层推进。学生在老师给定的自读要求和研习要求的阶梯上拾级而上,从老师引导梳理文本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到小组研习每一方面具体又写了松鼠的哪些信息,步步夯实,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力也在节节攀升。汇报交流时,无论是表格还是思维导图的呈现,都证明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表达的能力。在整个研学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真正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宗旨。

3.指导探究,达成学习方法的引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我注重说明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借助叶圣陶先生说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串起了“说明白”整个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小组研学:布封是以什么妙招把松鼠写得那么讨人喜欢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明白了要想把说明文“说明白”必须要做到(1)描写有序;(2)方法恰当;(3)用词准确;(4)突出特点。 “说明白”即“写明白”,这一板块的学习突破为孩子的写作给予了很好地指引。

【后续】“精进不休”——为发展思教

“没有缺憾的课堂反而是一种缺憾。”上完这节课,颇感遗憾的是课堂上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用笔表达,哪怕口头表达也是好的。只能在孩子们比较阅读之后,把练笔留到了课后。当时我想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便硬生生地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给掐灭了。反思自己,心中真的装的都是学生吗?真的做到了“人在中央了?”真的是“为学生的素养而教吗?”为何要拘泥于那几分钟呢?要知道,孩子是不吐不快呀!没有了情境,孩子们的笔下还能迸发出那么多精彩的语句吗?每每想到,内心的愧疚之情便盈满心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