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务公开>督导行风> 详细内容

公正的光芒

发布时间:2015-05-0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201411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其中,第四条列出了十种教师的不良行为,其第三点为“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由此,我想起了一个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却又常常熟视无睹的教育话题——“公正”。

公正,亦称公道、正义。这既是法学、政治学的概念,也是伦理学的重要道德范畴。古希腊把公正与智慧、勇敢、节制作为传统的“四大德目”。亚里士多德甚至把“公正”当做各种德行的总称。中国古代的圣贤孔子认为:“正者,政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此总总,可见“公正范畴”在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将其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志。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者,公正,更应该是心中坚守的圣地。

所谓教育公正,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公平正直、合乎道理,抛弃私心杂念。教育公正,就像一面镜子,既能反映出教师的心灵;它又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言行公正,办事公正,学生就会尊敬老师,产生一种“向师性”,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教育的威信,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带领孩子走向公正、光明的未来。可以肯定的说,教育公正,是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首要职业道德。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不公正却司空见惯。输入“教师不公平”五个字,百度上搜索出来的相关结果约3,250,000个。有人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六成以上学生认为“老师总是偏听偏信”,近一半男生、三分之一女生觉得“老师和我过不去”。一些老师对优生或班干部的偏袒、对后进生夸大其辞的指责、对某些“关系户”的过分照顾,造成了孩子对老师的强烈不满,失去了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尊敬,更在孩子的心田中种下了“投机取巧”的恶之花。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呢?结合自己平时工作的经验,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真理。说起当今的社会现实,很多人都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并且习惯了抱怨的姿势。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是否想过自己在这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自古以来,坚持真理、伸张正义,是教师公正的根本要求。我们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重任,应当成为坚持真理的楷模。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真理,而且要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榜样。要将公平、正义的种子从小种植在孩子的心田,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在真理的感召下变得纯洁、变得纯粹,有信仰,有追求,以此推动未来社会的民主和文明。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一个又一个追求真理的老师加入进来,锲而不舍,就会形成愚公移山的效应。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真理,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用接纳的心态去生活,去读书,从而拥有丰厚的科学理论积淀。需要从实践中锻炼,增强自己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能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更要拥有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精神,去除私心杂念,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公正地评价问题。

二是办事公道。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要处理一些与孩子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座位的安排,小干部的选举,操行等级评定,各类先进评选等等。处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颗公正的心,很容易在孩子的心头埋下怀疑,甚至仇恨的种子。回想自己小时候,看到老师处理问题不公正,最喜欢说的就是“哼,一碗水端不平,还当老师呢”,进而对这位老师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对抗的情绪。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世界却一样的丰富多彩。如果想要以大人的小聪明,来对待孩子的真性情,那么,最终收获的只能是教师威信的丧失和教育效果的适得其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今轮到自己做老师,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秉承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孩子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信任他们的能力,不能徇私情,不能图报复,更不能侵害学生的根本利益,玷污教师的形象。

三是赏罚分明。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正气、鞭策后进、抑制歪风,奖赏和出发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赏罚尤为重要。运用竞争机制和手段,关键在于坚持公正,做到赏罚分明。教育中,无论是赏还是罚,要分清泾渭,不可黑白颠倒,而且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不能前后两样,因人而异,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正。教师赏罚不明,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动无矩,这样既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损害的教师自身的威信。

四是要一视同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出身、性格、气质、相貌、生活环境、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的孩子组成。他们千差万别。对待他们的公正态度就是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教师肯定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对待学生却不能以个人的感情为转移,以成绩好坏分优劣,以智力高低定亲疏,更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下,尤其不能把不正之风带进师生关系中来,采取利己主义做法搞庸俗的人际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特别需要、渴望公正、友好、人道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成长的雨露阳光。他们从公正、友好、人道的人际关系中收到感染和教育,看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因而就会产生公正、友好、人道的行为。如果他们收到不正常关系的伤害,对自己所处环境失去信心,对社会公正失去信心,就可能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心理问题,为今后的成长埋下祸根,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正,是高尚的人格,更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有的美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告诉我们,唯有我们自己变成公正的化身,才能够给孩子带来公正的光芒,进而照亮社会明天前进的航向。

再次品味这份《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揪心、鞭策、反省、激励……五味参杂在心头。处罚只是手段,消除教师的不良行为才是目的。但愿这份《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处理办法》能够成为我们案头时时警醒自己的利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